國家一級評茶師陳笑薇

 

「柴米油鹽醬醋茶」,這個「開門七件事」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每日維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可見茶在中國文化中佔據重要席位。其實飲茶不止是在茶樓「一盅兩件」,更是茶藝、評茶、製茶等更高層次。究竟評茶師要做甚麼?如何才能考獲評茶師資格呢?今次就讓國家一級(高級)評茶技師陳笑薇(May)講解一下,讓大家更深入理解茶文化。

 

 

花十四年時間考核

 

May本來從事貿易工作,後來因身體不好,於是去學習中醫,跟了中醫師傅過了三年「書僮式」的執頭執尾學習生活後,因師傅礙於May身型瘦削,便叫她學茶藝養生,「中醫的形像是健碩健康,但我真的太瘦削,於是去了香港浸會大學(中醫學院)修讀「中醫茶療學」,之後覺得課程太短便再修讀「中醫飲食養生學」,評茶之路由此開始。

 

要成為評茶師同樣需要嚴格考試,要像May考獲國家一級評茶師資格,需要考核對茶的基礎認識、理論、相關茶行業工作經驗,自去年國內重新修訂評茶考試制度,將取消「國家級別」,改為中華人社部供銷合作總社修訂「職業技能」一至五級職業資格, 過往的國家一級就是現時第五級別,足足要花十四年時間考核。 如果要再進修專家考核六至九級,就要再花多十年時間了。 May亦笑言「頂唔順」,「你幻想一下一生人要花二十四年去考試是甚麼回事。有次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參加一級考試,考足三日三夜,身心疲累,已經不是知識的問題,而是意志體力問題,該次考試機制只有一半人合格,真的唔易考」。此外,參加評茶師考試, 還要辨識那些是認可授權的認證省、區、市(例如浙江、 廣東等)等地。

正所謂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」,May走訪了超過五十多個不同地區茶山,從中獲益良多。

 

May認為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」,所以她走訪了超過50多個茶山,身體力行用心體驗,「評茶時會採用白色瓷器,一看就能看出茶的清晰度,又會用茶的外型、滋味、湯色、茶葉葉底,以感官審評去評定不同等級的茶葉。此外,我們還需要一個靈敏的鼻子,能分辨出茶葉是春茶、秋茶、拼配、有否過度造工、儲存是否妥當⋯⋯等, 在國內一般訓練學生鼻的靈敏度至少七年時間」。

 

膽粗粗成立「故鄉茶園」

 

May後來在香港成立公司「故鄉茶園」,為客人提供中外茶文化教育、茶藝、評茶、茶葉批發及零售等,最重要是宣掦茶文化,「在香港開茶舖不容易,租金貴人工高。開店初期更有客人挑戰我對茶的知識,但我覺得問題不大,因為現在講茶是比較科學化,加上眼見為實,當做一些比較時,他們就會看得出甚麼是真實,我相信茶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」。May表示近年越來越多人想了解茶的文化,很多學校、公司、長者中心都會邀請May辦講座,她指出茶商人與茶評師的出發點和看茶的角度會有不同,大家在聽茶文化時,希望親身體驗,懂得判斷及思考。

 

May不時獲邀成講座嘉賓,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。

 

May對茶藝的理念,就是能簡單健康生活飲茶,中國有三千多種茶名,但在香港能夠品嚐的只是冰山一角,要嚐得好茶,必須經過教育和體驗,茶所涉及的知識太廣泛,不論地理、天文、歷史、茶葉品種、種植加工、儲存、泡茶等,「喝茶還看時、地、人,因應每個人體質不同,有人喝茶會頭暈,有人會胃痛,睡不著...等。 所以茶的質量也十分重要,一杯好茶是令你身體吸收, 而不令人感不適」。

 

想了解May的茶與茶食配搭,可到:茶與茶食配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