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美德師傅

陳諾霖 / 文

 

 

不只是一位在廚房默默苦幹的廚師,他兼備營運理念,致力把潮州菜的風華延傳下去,是一位創新又謙厚的傳承者。

在潮州土生土長的許美德師傅,在香港入行當廚師時,正值16歲。他回想當初會入行,是因自己是「紅褲仔」,基層出身又不是學院派,工種選擇較窄,想著近廚得食也不錯,得同鄉介紹後,便跟隨潮州師傅做學徒。當初一個決定,到現在已掌廚三十多年,靠著勤奮及才德贏得口碑,現為百樂潮州集團行政總廚,以及群生飲食技術人員協會主席,人稱德哥。

 

德哥回想最初做學徒時,很慶幸自己是出門遇貴人,一路上受到很多好師傅、好老闆提拔及幫助。不過當然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。當學徒時的他縱然年紀輕輕,但已格外有幹勁。在下午休息時,其他師傅或學徒可能都會小睡一下,但他卻拿個蘿蔔坐在一角,獨自練習雕花,他對雕花的熱情及默默耕耘的努力,都被當時的吳師傅(泰哥)看在眼內。後來,德哥的刀功愈加熟練,便愈被師傅重用,吳師傅也教他更多更複雜的雕花,如龍鳳、彩雀、福祿壽三星等。

 

「先做好自己,作好準備,等待機會來臨。」這建議是德哥寄予想入行做廚的新一輩,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實踐。

 

營運管理以德服人 因人而用

 

德哥現在成為集團的行政總廚,不單靠自己扎實的三十年做廚經驗,他還不斷增值自己,就讀了策略管理課程,更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餐廳。一家餐廳或酒樓能順暢營運,最主要是樓面及廚房能相互配合,而德哥作為行政總廚,除了要主內,包括訂立菜單及保證食物品質等,還須主外,確保樓面運作順如流水,才會客源滾滾。他形容廚房和樓面是「唇齒相依,缺一不可」的關係,必須同時兼顧。他時常提醒廚師要體諒最前線、最大壓力的樓面,若有餸菜出錯,樓面前來追單,廚房也一定先處理,以減低樓面受的壓力。

 

談到現時香港很少女中廚的事宜,德哥也認同「硬橋硬馬」的中菜是較少女廚師,但香港普遍男女平等,若女性想入行他也非常支持,他更稱讚女廚師有時做事更細緻。中菜的廚房有不同的部分,如炒鑊、砧板、蒸籠等,德哥認為更應因人而用,不同的部門調配不同才能的人去做,才是公平和諧的管理。

 

不斷自我增值: 不怕「教識徒弟無師傅」,更不怕被AI取代

 

當廚師三十多年,一定遇過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和挫折,德哥表示,尤其當一個創作的師傅,因為要不斷創新菜式來比賽、或嘗試新鲜的配搭和味道吸引客人,一定比起一般只跟隨舊路的師傅,更要不朽地去克服困難。「先自我挑剔,就無人挑剔到你。」因此德哥一直都待己以嚴,追求盡善盡美。

 

作為群生飲食技術人員協會八年的主席,他也一直致力跟上飲食界別的需要,設想出更好的活動予會員。「淨心修身齊家」是他希望協會能達到的大方向。其中淨心是指希望師傅們也不停自我增值,提升技能,那就不用再擔心「教識徒弟無師傅」,能好好地把技能薪火相傳; 修身是好好鍛鍊身體,有強壯體魄才能更長久地擔起廚師一責; 最後齊家,則是享家庭樂,因此協會不會「獨佔」師傅們,活動十分歡迎家屬一同參與。

 

現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,不少餐廳也把科技帶進廚房內部,例如是機械臂或智能煮食系統。問到德哥會否擔心總有一天,科技會取代廚師的位置時,他很自信地回答不擔心,機器頂多會代替到勞動力的位置,但不會及得上人的創新和用心,德哥再三強調:「中菜是一個有生命的出品,不是機器拋下鑊就能炒到同一種風味。」

 

新書出版《蔬果功夫菜》

 

 

許美德師傅最近還出版新書,聯同群生飲食技術人員協會裡的33位大師傅,以「無肉也成宴」為主題,推出《蔬果功夫菜》,書中收錄了六十道以蔬果做的菜式,現已在萬里書店上架。